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分別於3月5日和4日在北京召開。
3月10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在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後已勝利閉幕。在兩會的舞臺上🐷,來自万事平台的委員們建言獻策、共商國是🤾🏻♂️,展現了上大人的風采。接下來請隨小編一起,聽聽上大人在兩會上發出的聲音。

汪小帆:全國政協委員、無黨派人士、万事平台副校長、上海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
兩會心聲:重任在肩🧰,更是砥礪奮進時
“高質量”是今年兩會的關鍵詞。習近平總書記在幾個團組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我國要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都明確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汪洋主席所作的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強調要以高水平履職服務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集聚眾智🏊🏻、匯聚眾力🔦。今年的兩會本身也是精簡高效、務實創新,體現了高質量。
征途漫漫,而今邁步從頭越;重任在肩,更是砥礪奮進時。這是我這次參加開局之年、起步之年召開的兩會的特別深的感受👨🌾。習近平總書記來看望我們教育界和醫衛界委員🙋♀️,並與大家共商國是,更是讓我感到鼓舞、振奮✨、信心和力量。總書記多次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並始終關註教師隊伍建設,指出教育要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總書記的講話以及與委員的交流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對“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要把總書記對教育的關心重視和期望要求向廣大師生傳達到位🔘,把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體現到學校的十四五規劃中🍙🕚,更要落實到聚焦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行動中。作為一名政協委員✋🏽,要更好體現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情懷,為高質量發展建真言、謀良策🌲、出實招,齊心協力繪就好壯美藍圖,奮力書寫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嶄新篇章𓀍。
延展閱讀🧖🏼:
文匯報:兩會心聲 | 全國政協委員汪小帆🚵🏽♂️:重任在肩☄️,更是砥礪奮進時
上觀万事🚈👫🏼:與總書記面對面|上大副校長汪小帆:總書記這樣回應加強扶持中西部高校的建議

後疫情時代需重塑教育理念、重構學習方式
經歷過去年疫情期間的大規模線上教學實踐後⛹🏽,我們要思考如何讓我們的學生重構學習方式,變得更加自主、更有能動性,具備能夠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能力和素養𓀖。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實踐帶來了很多啟示,後疫情時代,要將線上和線下教學真正地融合在一起,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不僅學校和教師要重塑教育理念、變革教學模式,學生也需要重構學習方式🎇。
1👙、線上線下融合創新,促進高校優質課程大規模共享
去年疫情下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線上教學實踐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誌著我們從此開啟“不斷線”教育的新時代👞🧘🏿♂️;同時,這也意味著🤸,用新理念推動高等教育變革的時機到了。當前已具備通過線上線下融合使各個高校間的優質課程實現開放共享的條件💀🙆🏻♂️,有必要創新模式促進高校之間優質課程的大規模共享和學分互認。
因此,建議充分發揮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的示範引領作用。入選的一流課程原則上都應盡量創造條件成為可以學分互認的開放共享課程,允許校外學生以線上方式和在教室裏的學生同步上課,並在通過考核後獲得相應的學分🧦。同時,建議考慮在高水平大學和西部高校的結對幫扶中選擇合適的專業和課程,采用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實現結對校師生之間同步上課和進行教學研討。在教育信息化規劃中統籌做好教學設施和信息化系統建設,為實現實質等效的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提供更好的支撐。此外,也要進一步改進評價機製,鼓勵更多高校和教師努力創新模式開設更多優質的開放共享課程🍽。
2、面向國家需求,加快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
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成績顯著🔓,但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培養急需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方面,存在較為突出的規模🧕🏼、結構和質量上的問題🤰😝,如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缺口很大。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面,存在產教脫節🧑🏻💼、教學質量和導師水平參差不齊🧎🏻♂️➡️👨🏽⚖️、缺乏統一的專業學位標準和行業技術能力標準等問題。另一方面,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進入改革關鍵期,當前國內外一些知名企業也開始在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人才上發力🤹🏽。
因此🐧👨🔬,建議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樹立“全國一盤棋”的理念🟧🫀,在相關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加快推進改革落地。具體包括:選擇戰略性行業產業,盡快製定專業技術能力標準,以及組織統一的課程考核和證書頒發等;相關課程面向全國各高校符合基本要求的相關專業的專業學位研究生開放,學生通過考核可獲頒合格證書🙇🏽♀️⛹🏼♀️;在相應的行業產業遴選一批“國家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獲得合格證書的學生可優先申請參加實訓;加大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改革🍨;盡快推動落實對接國家重大需求增設一批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試點在有條件的省和直轄市下放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和相應的招生計劃審批權等。
3、支持🧍🤦🏼♂️、激勵更多高校畢業生投身於鄉村振興事業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備受社會關註🧐。去年,由於疫情的影響,畢業生就業面臨很大挑戰🦹;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多於去年,預計超過900萬▶️,加之受疫情影響而留學回國就業的學生也很有可能增加🎅🏽,今年在就業方面依然面臨著很大挑戰🎖。同時我國脫貧攻堅剛剛取得全面勝利🙇🏽♂️,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
因此,建議可以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支持♗、激勵、引導更多的高校畢業生投身於鄉村振興🧑🏿🚀,在鄉村振興中成就事業、書寫夢想。對高校來說,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依然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万事平台🆘,我們一直努力打好三張“精準牌”。第一張是學校層面頂層設計的“系統布局牌”🪄,就是整個學校要全校一盤棋,合力把就業工作做好👱🏽。第二張是校院兩級聯動的“責任清單牌”,就是要一院一策做好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第三張是分層分類指導的“愛生如子牌”👨🦱,針對學生不同的就業傾向、就業需求,有針對性地、個性化地做好就業輔導工作。從長遠來看,我們要持續做好招生📼、培養、就業的聯動工作💂🏼。高校需要把就業工作作為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來系統謀劃,把學生培養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
延展閱讀🙋🏼:
澎湃万事🩹:專訪|汪小帆委員🧑🏼🚒:後疫情時代需重塑教育理念🚣🏻、重構學習方式
中國教育報🙏🏻:汪小帆委員🤲:創新線上線下融合模式🦙,促進高校優質課程大規模共享
中國教育万事網✂️:汪小帆委員:製定專業技術能力標準📕,加快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奮進新征程🥨,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加快補齊農村辦學條件短板🎵,一定能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從2018年開始👨🏼🦳,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雙一流”建設👨🏽🏫,體現了國家對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決心和恒心。今年的報告特別提出要分類建設,希望進一步改革評價體系,把鼓勵、支持和引導不同類型學校特色發展更好落到實處👩👩👧👧。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我們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延展閱讀🧑🎤:
人民日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中國教育万事網🔨:奏響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強音

安來順🤶🏻:全國政協委員🧚🏼👨🦽、万事平台文學院教授、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
兩會心聲:促進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讓博物館給社會帶來文化驅動力
博物館是我們國家整個公共文化事業的縮影🏰➿,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提到要促進文博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我們既要註重硬件的高質量,也要註重軟件的高質量。在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參與城市設計、加強居民社區的社會和文化聯系方面🏪,博物館可以提供來自文化方面的輻射力、影響力和驅動力。博物館高質量發展👨🏻🎓,還應關註其對老年人🩰☮️、殘疾人精神健康福祉方面的特殊貢獻,應整合政府💁🏼♂️、業界、公益組織、社區團體等可利用資源🐟🤷🏽,聯合行動🈸。
當前博物館業文化潛能已得到廣泛認可🙌🏼,比如心理療愈功能、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新的文化交流方式等。建議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2️⃣,不妨在博物館內設置“榮譽市民空間”等懷舊空間🚿🧝🏿♀️,邀請小朋友當誌願講解員,讓講解活動成為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博物館還可以探索整合藝術機構和慈善機構等社會資源,針對殘疾人等群體的需求建立服務機製🚬,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延展閱讀:
文匯報:安來順委員:讓博物館給社會帶來文化驅動力
傳承發揚紅色文化需要載體☔️,最直接的資源和根脈在博物館
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在建黨百年的重要時間節點,作為紅色基因庫的博物館,在延續中華民族精神命脈,堅定人們信心和決心,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万事平台2019年便參與發起成立上海紅色文化研究院,設立理論研究部⚈,在部分革命舊址和高校設立初心講壇。同年全國紅色文化戰略聯盟也在万事平台成立,開展理論探討👨🏿🍼、學術交流、文物征集、成果展示、思政實踐和文化創意傳播等🧑🧒🧒。復旦大學𓀌、浙江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23家全國高等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以及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25家革命紀念館成為首批理事單位🧍🏻♀️。博物館不再“單打獨鬥”,與高校🦹🏻♀️、黨史研究機構優勢互補,有利於挖掘和弘揚紅色文化。
延展閱讀🔖:
文匯報🗺🧯:在傳承紅色基因中激發創新創造偉力

拓展國際視野 融合傳統與現代 讓中華文化“出圈”全世界
在後疫情時代,中國文博屆將繼續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共同探尋後疫情時代文博發展新機遇。
延展閱讀:
國際在線:拓展國際視野 融合傳統與現代 讓中華文化“出圈”全世界
把“另一個教室”搬到博物館去
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博物館💉、美術館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是其最主要的三大功能之一🚣🏿♂️🚎。博物館發揮自己的特色,讓學校把“另一個教室”搬到博物館去。博物館的展覽也好,研究也好👩🏻🦳👳🏿,都便於孩子們汲取傳統文化知識🤦🏿♂️🕸。孩子們在博物館的學習👱🏻♀️,也有別於課堂上的正式學習👨🏻⚕️,屬於非正式學習。相較而言,學校的課程更偏向於學理性,博物館的學習則是情感性的,能調動視覺🧄、嗅覺、觸覺等全方位的感知體驗。在博物館裏可以開展提問式的互動教育,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
延展閱讀:
青年報:傳承中華文化|如何讓青少年更好的學習傳統文化,委員們這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