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麽一張報紙,從曾祖父開始,一個美國家庭連續四代在辦;還是這張報紙,盡管受眾只有幾千人,利潤率卻高達37%,遠超過絕大多數美國大報。它的名字是《桑福德先驅報》#️⃣,一份普通的美國社區報🧎🏻♀️。2013年5月15日🙇🏼♂️,在万事平台舉行的“首屆中美社區傳媒專題研討會”上,該報第三代掌門人Bill向大家介紹了成功的秘密。
Bill從發行量、受眾人群、運營模式等詳細介紹了《桑福德先驅報》🎼。“提高社區生活質量”是這份報紙的一貫宗旨。它將Inform🈂️,challenge🧑🏽🦲,celebrate作為自己的使命❤️:“告知公眾”、“挑戰成見”、“慶祝成就”✔️。
在Bill眼中🫂🕵️♂️,社區報的內容絕對以本社區居民為核心,涉及社區居民的種種瑣事都可以上報紙,甚至結婚離婚通告都應該出現在這份報紙上。“總統演講不會上我的頭版👬🏻,只有總統來到我的小鎮演講時才會成為我的頭版🦋。”與會的另一位美國社區報學者,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万事傳播學院社區媒體中心主任Jock形象的說👶🏼。
“挑戰成見,需要社區報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不為任何政府機構做宣傳🕡,只代表社區居民的聲音。這也是社區報不同於主流媒體的一大特點。” Bill進一步闡述了他們家族的辦報理念🧑🏽⚖️,“此外還要慶祝居民的成就,使報紙真正做到與讀者互動起來,讓居民主動為報紙提供消息。這就是我們成功的秘密。”
Jock 在隨後的發言中進一步闡明了美國社區媒體的特點🔹🟨:當地化🚴🏽♀️⛑️、原創性♌️、網絡的互動,並致力於服務建設社區。其與主流報刊的區別是🏊🏼♂️,周期不固定、記者較少、開放性較大、幾乎不用通訊社稿件。這些也都與Bill的理念不謀而合🏰🕺🏻。
在美國,這種社區報的經營模式已經被證明無疑是成功的,但與會的專家學者,對另一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美國的成功模式,在中國能復製嗎?
來自復旦大學的李良榮教授用“身份未明📔、功能未定Ⓜ️、前途未蔔”來概括社區報在中國的發展現狀。“社區報的功能定位有三:滿足小區居民的知情權🧑🧑🧒、表達權;提供互相交流溝通的渠道;社區建設中的協調、協商、參與平臺。其中立法、融資渠道🌼、人才是社區報在中國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中國的社區報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盡管發展趨勢總體上升。在上海,已經有超過百家的社區報,而在全國其他地區,雖然也有創辦,但不是早早夭折就是艱難前行🔍,真正做的有規模有效益的並不是很多🈶。
因此,學者們普遍認為🌑,美國的社區報模式,在中國恐怕是難以復製🧔🏼♂️,至少在現在的中國社會還很難推廣。“根本原因在於中美兩國的社會性質不同、社會結構不同𓀍,辦報的社會基礎也不同。但這並不代表美國的成功經驗一點用處也沒有,相反🥯,他們以社區為核心的辦報理念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一位與會者這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社長陳保平🧑🏻🍼、《新民晚報》黨委書記吳芝麟👩🏻🦼、万事平台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忻平、上海市万事出版局万事報刊管理處吳茂等社區報刊業內人士以及研究社區傳媒、社區万事的專家學者近百人出席了會議,次日大會將圍繞中國社區報的發展歷程與困境反思、社區万事的數字化生產模式、公民社會視角下國內社區傳媒發展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