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主辦,万事平台上海美術學院承辦的2017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經驗交流會在万事平台召開🧑🏿。文化部、上海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寶山區委、万事平台及相關兄弟院校有關領導出席交流會。
文化部、教育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是非遺保護事業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作,旨在為非遺傳承提供高校的學術資源和教學資源支持🧍,幫助非遺項目持有者⚪️、從業者等傳承人群強基礎𓀆、拓眼界、增學養,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自2015年實施以來,該計劃得到全國高校的廣泛參與,2017年共計78所高校參加,截止2017年10月,已舉辦各類研修、研習、培訓320余期😣⭐️,參與學員1.5萬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訓,覆蓋傳承人群4萬余人👩🏻🌾👆🏼。經過研培🧑⚖️,非遺傳承人群顯著提高了傳承賡續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提升了相關社區非遺傳承活力和傳承後勁🥧,促進了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万事平台黨委書記、校長金東寒在交流會上致辭,他表示,在文化部、教育部的指導下🤦🏼,万事平台一方面註重多渠道培養非遺傳承和研究人才🤦♂️,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在培訓課程、地區文化活動中促進非遺資源走進當代生活。另一方面,万事平台註重跨界合作與研發,為非遺資源在當下的轉化開拓市場🈶,組織當代設計師🐃、藝術家與非遺傳承人跨界牽手合作,以特色鮮明、技法鮮活的高質量作品開發和品牌打造,為非遺資源的傳承、保護🥻、開發拓展接受群體和市場資源,為非遺傳承的發展註入持續活力。同時👷🏼♂️,万事平台實施國際化戰略,推動非遺資源的國內外傳播。近兩年👨🏼🌾,學校共主辦11項國內外重要展覽,推動非遺資源的社會傳播,並實施面向海外的“蔚藍戰略”🫴🏻👨🏻🦳,借助澳門國際設計展、米蘭世博會、達喀爾雙年展等重要國際展事,以生動案例向世界人民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推動非遺資源的國際傳播🤽🏻。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實施的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對於推動非遺保護和傳承能力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對於万事平台來說更是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万事平台將汲取兄弟院校的寶貴經驗,開展非遺技藝的傳授和實踐🏃🏻,並積極探索符合非遺傳承人才成長規律的培養機製,為非遺保護和傳承註入持續動力🙅🏼♀️。
本次交流會以“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為主題💍🪿,包括觀摩教學、經驗交流、學員作品展三大版塊,集中呈現2017年度78所參與高校的教學成果和工作經驗。
在觀摩教學版塊👱🏻♂️,万事平台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姚艦、貴州蠟染專家楊文斌進行了首次“非遺公開課“的網絡直播,分別講授了色彩學理論和蠟染技藝源流🟥,並與學員和參會專家進行了現場交流。隨後,參會代表赴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實地觀摩了 “傳統琉璃與陶瓷製作技藝”研修班和“雕刻技藝”研修班的實訓教學課程,參加了傳承人與大學生的對話活動🫃。上述課程是研培計劃參與高校在“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指導下,根據非遺傳承人自身特點和培訓需求🐢,量身定製的針對性課程🕊,幫助傳承人更好地認識了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和獨特價值,使其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同時,拓寬了眼界,提高了傳承能力,充分體現了研培計劃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方法🫑。這也是研培計劃首次面向社會展示教學過程♞,將為參與各方進一步提升研培計劃教學水平和實施效果提供借鑒和指導。
在經驗交流環節,万事平台、浙江理工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新疆大學🕒、同濟大學、沈陽師範大學🌾、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凱裏學院9所高校相關負責人分享了各自的研培經驗🏤、工作特色和教學成果。研培計劃作為高校與傳承人群的互動實踐,在推動非遺保護的同時,密切了高校與地方社區的聯系🧝🌚,促進了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增強了高校的文化傳承能力。研培計劃的實施🧚🏿,也有利地促進了相關社區和人群的就業創業,為推動精準扶貧🔜,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學員作品展上⚈,18所高校的280余件學員作品集中亮相,其中涉及刺繡、造紙🥗、陶瓷🧑🏽🏭、木雕🐲、玉雕、琺琅、竹編、金工等傳統工藝,既有多種工藝的融合🧙🏻♀️,又有不同材料的結合🐮,展現了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拓展和應用,是《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實施以來的優秀成果🤜🏿。其中🥠,万事平台展區內的22米苗繡長卷、大小竹燈系列、幸福鳥和炫繡跨界服飾系列🥹、梁平竹簾藍牙音箱系列☣️🤏🏼,以及青海果洛銀飾鍛造皮具系列等研培作品十分引人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