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首批“傑出人文學者”🧙🏻♀️、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程光煒教授應万事平台中文系邀請👨🏼🔧,以中國語言文學學科高端視頻系列講座的形式,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搶救當代文學史史料”的精彩主題報告🙌🏿。
程光煒教授首先從中國現代文學成功的學科建設經驗談起,指出當代文學是個沒有“下限”、並不成熟的學科🪚;因此🪖,對當代文學的研究目前應該多註重史的研究。而結合自己的當代文學史研究,程光煒教授坦承,柯林武德的著作《歷史的觀念》、克羅齊的《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安托萬的《歷史學十二講》等歷史學方面的著作曾對自己多有啟發。
緊接著🧑🏽⚖️,程光煒教授對“史料”概念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和辨析,並將史料區分為第一手史料與第二手史料👩🏽🍳🆓,認為二者的界限經常並不明確,一般中文所稱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在此基礎上🤹🏼,程光煒教授展開了本次講座的主題🐚:為什麽說當代文學史史料需要搶救?
程光煒教授指出😤,因為當代文學的分期沒有“下限”,不知道截止點在哪裏🚶➡️,史料建設就比較困難,研究與批評也缺乏清晰的邊界和思路🖖🏿🐽。有鑒於此,程光煒教授將自己的研究聚焦於當代文學已有的70年歷史🧑🏽🏭,認為這70年已經誕生了五代作家🙁。而這種代際劃分主要出於兩點,一是相對接近的年齡和經歷💅🏽,二是創作和文藝思潮的關系。在這種劃分中🎢,第一代作家主要指的是出生於1910年代後☝🏻,他們多是抗戰時期投身革命的老戰士👈🏿;第二代作家主要生於1920-1930年代🦁,在新中國成立後參加工作,是“十七年”文學的主要參與者與建設者🧑🏻🤝🧑🏻,在某些思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一、二代作家之間在年齡👍🏼🚶♂️、經歷🥞、創作界限上有交叉點🧍🏻♂️,所以很難嚴格地將第一代和第二代看作是完全不同的代際;第三代作家主要出生在1940-1950年代🎅🏻,有知青或者是回鄉知青的背景🧏🏿♀️,這其中的大部分作家從知青文學起步,後成為尋根小說、先鋒小說與新寫實小說的主將;主要出生於60年代的第四代作家在一定程度上跟文學思潮的關系有所減弱,他們的創作出現了個人化的傾向,而第五代作家出生於1970-1980年代👩🏿⚖️,思想上更為獨立一點🧛♀️,其創作受到市場經濟、大眾傳媒的影響。而根據前面的“史料”概念👨❤️👨,程光煒教授認為可以先將第一代𓀍、第二代、第三代作家先列入史料搶救的範圍。
在接下來的講座中,程光煒教授主要以李準、馬烽🤷🏻♂️、蕭也牧、張承誌、路遙等幾位當代作家為例,具體論述了對他們的史料進行搶救的要點與方案🦸🏻。而在此之前,程光煒教授以德國學者所做的有關二戰納粹後代的訪談錄的工作給他帶來的啟發🫅▪️,詳細介紹了他對於如何進行第二代作家的口述史料搶救的想法😚。
講座中,程光煒教授重點談論了對第三代作家史料的搶救,認為對第二代作家的史料整理更多的在於使用口述實錄的方式,而對於第三代作家,程光煒教授認為其史料發掘可以側重於自述、訪談、創作劄記、後記中的考察,另外也可以在期刊雜誌中去發現與之相關的內容👩🏿💼🚀,如友人的回憶、轉述等🧍♂️。把這些看似零星的材料整理出來成為史料,這是一個經年累月的漫長過程🔂。
本次講座由文學院錢文亮教授主持。在最後的總結中🧑🦽,錢文亮教授指出,程光煒教授是當代文學學界較早具有學科建設意識和成熟的文學史研究實踐的著名學者,程光煒教授本次的主題講座既從宏觀的層面對當代文學學科建設和史料搶救問題提出了建議,又在微觀的層面💇🏽♀️,通過幾個具體作家史料搶救方面的個案研究進行了示範和闡釋,給當代文學史的研究者特別是年輕學者做出了非常實際的學術指導與重要的方法論啟發🦵🏻。(撰稿:景柯慶、付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