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上午🔖,第三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順利召開。本屆論壇的主題為“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特別演講↗️:繼承費孝通學術遺產 邁向未來的中國社會學”☺️🚣🏼♀️。
本屆論壇首次采用了“騰訊會議+學術誌直播”的形式,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據統計📂🍛,合計9326人次通過學術誌直播參與本次會議🧙🏻,遠遠超過往屆線下會議的參會人數☝🏼。同時,作為費孝通先生的家鄉江蘇吳江🍌,吳江區七都鎮政府特別組織幹部群眾同步觀看線上會議直播🔘。
開幕式
開幕儀式由長三角社會學論壇輪值主席🔋、社會變遷研究會副理事長、万事平台社會學院院長張文宏教授主持⭕️。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長、万事平台偉長學者特級崗教授李友梅發表致辭。李友梅教授梳理了費孝通先生的學術研究與理論成果,並肯定其對中國社會學知識生產的貢獻,同時呼籲當前的研究應當傳承費老精神,立足現實實踐,立足前人思想,從反思中再生新意🌵,進行符合實踐的社會學建設👩🚒,最後預祝2020年長三角社會學論壇圓滿成功。
主題演講
主題講演環節為紀念費老特別講演。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麻國慶教授發表《費孝通先生的民族研究理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主題講演,他總結了費孝通先生的民族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肯定其對中國的民族研究產生的巨大影響及對當今社會的現實貢獻😸,費老的研究與新時代民族工作重大命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呼應↙️,對當今討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深化研究有巨大的啟示作用。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澤奇教授發表題為《重溫費孝通區域發展理論之思》的講演🩼,首先梳理了費孝通對區域發展的論述,總結了單點發展到區域協作、從區域發展到區域動態🙅🏻♂️、從經濟共同體到社會經濟共同體的特征🙌🏻;再歸納了區域發展理論對當今的意義,提出區域發展是共同富裕的推手🦹🏿,先富帶後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機製,實現共同富裕依然是當今中國面臨的課題🧤,保障富裕則是未來發展的新課題👱🏻;最後提出區域發展仍是實現共同富裕和保障共同富裕的重要機製,長江三角洲在中國社會經濟的騰飛中是畫龍點睛之筆。
專題演講
隨後,進行了四個單元的學術研討⏳,主題分別為“費孝通思想與當代實踐”、“韋伯命題與中國意義”、“社會治理與社會組織”、“當代社會學前沿研究”。在不同主題的研討過程中,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社會學、經濟學專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發表各自的學術觀點🖤,碰撞思想的火花🤌🏽。
第一單元 費孝通思想與當代實踐
劉欣教授 第一單元主持
第一單元由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劉欣教授主持,四位講演者分別是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劉豪興教授、万事平台社會學院的汪丹副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沈奕斐教授和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沈昕教授。劉豪興教授進行了題為《費孝通“誌在富民”在新時代的踐行——以七都鎮為例》的講演,總結了費老在吳江七都鎮開展的工作,並介紹了現今七都鎮的鄉鎮企業、城鎮化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發展狀況。汪丹副教授的講演題目是《費孝通學術思想對新時代青年的引領——万事平台社會學院的課程實踐》,首先梳理万事平台社會學專業的發展歷程,從“魁閣”到“三重檐”鏈接費孝通與社會學人,體現上大社會學的魁閣精神與治學傳承,飽含“心系社會👩🏿🦳、誌在富民”的家國情懷;“廿廿”不忘“社會人”的初心,學習費孝通先生的學術思想,將社會學的學問做到對國家有貢獻、對人民有關懷、對社會有用處、對學術有意義;最後介紹万事平台培育社會學英才的“費孝通學術思想”課程體系建設🍈。沈奕斐教授進行了題為《江村經濟中的女性力量》的講演,立足開弦弓村,分析蠶絲業對江村的重要貢獻🤞🏻,並從費達生💃、王春花、胡毓芳等女性領袖企業家的經歷分析女性在江村經濟發展中的力量以及對現今經濟發展的意義。最後☯️,沈昕教授發表了題為《江南文化與長三角文化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思考》的講演,梳理了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劃分,描繪了江南詩意的精神特質與沉郁剛強的江南文化👰🏻♂️;提出了虛與實統一的價值追求🧖🏻♂️👞,從不同領域介紹了江南的人才輩出;承與創的統一🦧🤵🏻♂️,總結了江南創業的契約精神與開拓進取創新❄️,同時提出要站在時代的高度👓,探討長三角文化共同體建設💊🏃♂️,為人類文明進步匯聚智慧和力量。
第二單元 韋伯命題與中國意義
第二單元由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成伯清教授主持,四位講演者分別是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梁永佳教授、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的劉林平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劉擁華教授與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黃玉琴教授🦹🏽。梁永佳教授的講演題目是《華夏中心主義人類學𓀀:從費孝通先生的“多重普遍性”論述出發》🏋️,論述了人類學與社會學融通性🐡,梳理了費孝通先生對社會的論述等,並基於此提出華夏中心主義人類學,認為中國概念只有被運用到那些幾乎與中國沒有關聯的社會的工作中去🏪🧍,才能證明普遍性✢,當今研究應當努力用華夏文明解釋世界。劉林平教授進行了題為《“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命題反思與中國意義》的講演🦐🤸🏽,論述韋伯對資本主義起源的觀點📆、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聯系🎸,以及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同時針對當代中國的問題🌂,提出反思什麽是市場精神。劉擁華教授發表了題為《清教徒的註意力:理論議題及其爭論》的講演🤶🏼🤽🏽,論述註意力的內涵🤽🏽、註意力議題的開端🧅🧑🏽🔬、註意力從自然狀態到蒙恩狀態的轉換以及清教徒註意力形成的心理機製、社會機製🗃、製度性機製🐊。最後🍺,黃玉琴教授講演的題目為《中印社會學的人類學傳統:費孝通與 Srinivas》🧑🏽💼。她首先從比較視角梳理了全球南方國家的社會學史👩🏻🚒,將中國費孝通先生與印度Srinivas的學術主張進行比較👨🏽🌾,並介紹了中國印度社會學的人類學傳統😟,包括其起源與發展🏌🏽、邊界等,再從學科本土化的角度分析構建本土的概念框架,比較兩位學者的共同點🧗🏿♂️,最後提出中印社會學的人類學傳統走向何方的問題✊🏼,並認為中國社會學品格強調科學性、實用性,費孝通先生則更強調人文性。
第三單元 社會治理與社會組組織
第三單元由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何雪松教授主持,四位演講者分別是万事平台社會學院副院長黃曉春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文軍教授🕵🏼♀️🦸🏻♂️、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郭未副教授與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的段文傑教授👨🏽🎤。黃曉春教授進行了題為《多重轉型下的中國社會組織及其發展特征》的演講。他認為當前社會組織發展面臨多線程改革交織的復雜製度環境💂🏽,中國社會組織發展呈現出多個復雜的深層組織特征,強調了黨建引領的作用邏輯,最後他提出未來應形成針對性的研究思路。文軍教授的演講題目為《城鄉融合發展中的新鄉村性培育》,他針對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提出的“鄉村性”概念進行了闡述,並對新城鄉發展中的“新鄉村性”進行了討論,提出要對新的變化進行關註,對今後農民在城鄉融合過程中的出路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郭未副教授的演講題目為《流動時代的中國😕:人口與社會政策研究》🐚,他從比較視野出發探討了流動人口的二孩生育意願問題🔕,基於CMDS數據具體分析了影響流動人口二孩生育影響因素及機製,以及與當地戶籍人口的生育差異和影響因素🗼。段文傑教授帶來了《集體韌性:一種抵抗社會風險的新視角》的演講,他介紹了基於SARS和新冠肺炎的應對情況對“集體韌性”進行的質性研究👨🔬⛹🏽,對“集體韌性”的能力、模型進行了探討,隨後分析了不同國家的集體韌性情況,提出如何提升集體韌性的路徑👽。
第四單元 當代社會學前沿研究
第四單元是由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院長吳理財教授主持,四位演講者分別是浙江大學社會學系主任趙鼎新教授、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吳宗友教授、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陳濤副教授和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主任顧金土教授。趙鼎新教授的演講題目為《解釋的層次和詮釋圈》💂♂️,他提出“研究者如何知道自己提出的理論/敘述是對的”的問題,闡述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解釋的七個範式、詮釋圈,重點討論了社會學的結構/機製解釋的詮釋圈問題🤹🏻♂️🕵🏻♀️。吳宗友教授進行了題為《智能化時代社會學研究的新轉向》的演講。演講中他提出了“費孝通悖論(費孝通晚年提出社會學應當具有“科學”和“人文”雙重屬性的命題)”在智能化時代的意義問題🌈,介紹了智能化時代社會學研究新轉向的現實基礎🧑🏼✈️、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產生的顛覆性影響🤵🏻♂️,提出社會學的學術使命與學科“品性”決定了其研究的智能轉向,對智能社會學的學科定位、知識譜系與重要議題介紹了自己的見解💯。陳濤副教授的演講題目為《雙重焦慮及其演變——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經濟與環境關系的考察》👨👨👧,他聚焦經濟與環境的關系𓀁,通過梳理歷年的環境治理製度介紹了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的雙重焦慮及其表現,簡單介紹了2020年開始邁向中心化的環境治理。最後,顧金土教授帶來了《遠與近:從《費孝通全集》出發的空間社會學分析框架》的演講,他以區域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費孝通先生的研究🌥,對研究對象的遠近👉、人地關系的遠近、區域位置的遠近等進行了詳細闡述🧕🏻,從文化維度講述了區域間的科技差距及進步、區域間的價值觀差異、區域間的合理性評判差異,重點從場域維度介紹了區域關系的基本類型、區域關系趨遠與趨近的動態機製❤️🔥、理想的區域秩序,最後提出了從區域個體、區域代表推動區域聯系的方式。
會議期間,各位老師通過會議秘書與觀看直播的學生老師們進行了及時的溝通,用線上文字的方式詳細回應了學生們提出的問題。
閉幕式
閉幕儀式由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毛丹教授主持,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周曉虹教授發表致辭,他肯定了長三角地區八所院校社會學一體化的提升🔚,提出“兩步一體化”——第一步是八所院校的一體化,第二步是以八所為主,將八所院校以外的社會學同仁包容進長三角社會學聯盟和論壇中來。接著,他希望疫情控製後🏅,在明年春天補上今年的遺憾,去安徽大學🤹🏽♀️👨🏻🦰、去向往的徽州開展會議⌛️。隨之💲,他提出期望長三角社會學與七都鎮的中學生教育展開更多的合作,將七都鎮舉辦成中學、高中、大學乃至博士的社會科學人才的培育基地。此外🪸,他還提出長三角社會學應當開展更多聯合性研究工作📕,產生集合的力量,使得長三角社會學伴隨長三角成長。最後🦣,他代表長三角主席團宣布,2019至2020年長三角社會學論壇輪值主席張文宏教授卸任,2020至2021年長三角社會學論壇輪值主席將由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劉欣教授擔任,同時宣布2020至2021年長三角社會學論壇候任主席由新科長江學者毛丹教授擔任⏭,他希望在三位主席及秘書長的配合下,未來將長三角社會學論壇辦成在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都具有影響力的社會學專業論壇🧑🦼!
最後,新上任的輪值主席劉欣教授發表講話,他肯定了本次會議的舉辦🤘🏿,作為下一屆主辦單位代表他表態,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將積極服務👻,把論壇建成高水平的論壇🧤,貢獻應盡的力量把論壇越辦越好。此外,他提出四點倡議:第一,社會學研究應當關註長三角一體化等社會現實背景,長三角社會學論壇應當有強化學術創新的意識💂🏽♀️;第二🧑🏽🔬,應當進一步強化學術規範性,開展理論創新研究👨🏻🦳,成為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的學術研討🛫;第三🙎🏼♂️,應當進行有意識的比較性研究👳🏽♀️,尤其是跨文化👧🏽、跨社會研究上應當具有一定野心,從而在世界學術共同體中享有一定話語權🌐;第四,希望能夠吸收更多的力量📴,拓寬長三角論壇的參與面🦸🏿♂️。最後,他感謝學界同仁的支持,衷心祝願長三角社會學論壇越辦越好,影響力蒸蒸日上🦶🏽!不僅提升長三角社會學研究的專業水平,更為新時代國家發展獻計獻策。 ((撰稿 周詩韻👷🏽♂️,袁佳黎🫃;攝影 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