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換算過來是1440分鐘,或者說是86400秒☝️。短短一個晝夜交替的周期🤧🎦,針對一個選定的課題,如果你是參賽團隊成員之一🖼,你和你的團隊能給出怎樣的奇思妙想來解決問題🍗?又能拿出怎樣的創新設計🌀?與導師顧問、研究人員🛩、企業人士共度24小時,你會有怎樣的收獲?
2013年5月21日👩🏻🌾,由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爾高等技術學院主辦,万事平台中歐工程技術學院協辦的“加拿大魁北克第六屆國際24小時創新大賽”中,由中歐學院、社區學院🙆🏽♂️、翔英學院↕️、材料學院和美術學院等同學組成的九個小組,以及來自大洋彼岸主辦學校同學組成的第十小組共同參加比賽,來自世界各地隊員的聚集🧎♀️➡️👨🏽🚀,很好地展現了國際化合作與交流。
本屆比賽的導師顧問團隊可謂整容強大,有機自學院李維🤷🏽♂️🪣、許爍🪭,環化學院梁日忠等万事平台教師以及WINLOCK總經理黃嘯宇、強生醫療市場經理張鼎、美國禮來製藥商業拓展經理馮昭華、中科院生化細胞研究所周智磊等校外專家提供支持。本屆大賽主題為“生態環境保護”🚼,有25個選題,由主辦方⚓️📝、社會、贊助企業共同給出🔌,各參賽隊從中選取一個作為研究課題,在24小時內給出解決辦法😧,但尤為需要註意的是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精心準備,體力備戰
開賽前💚,參賽選手進行了精心準備,每個同學都有各自的分工以及負責領域。第六組選手由中歐學院以及美院同學組成,成員林書翰在緊張的準備之余為記者講解了比賽的大致流程🚶🏻♂️➡️🧐,當被問到美院同學對他們的幫助時,他告訴記者:“因為我們最後的成果是由視頻展示出來👧🏻,因此美院的同學在這方面對我們有很大幫助。由於選題涉及各個領域,因此一支由各專業同學組成的隊伍會有更廣闊的知識面𓀅,有利於創新思維的激發,這對取勝至關重要。”
正式比賽開始,選題是隊員們碰到的首道難題。主辦方提供了大量的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題目,是選有興趣的?還是選容易的🥹?抑或是便於表現的🧓🏽?這時就要考驗團隊的內部協調和凝聚力了。選題需要頭腦風暴,更需要理性分析🏡🎲。“同學們最好用1個小時的時間選題,首先排除10個最不可能的選題,再篩掉10個不擅長的選題👨👧👦,最終在剩余幾個選題進行考慮”。這是李維老師對參賽選手們的建議。經過1個多小時的調研分析和交流討論✂️,10個小組最終確定了各自的選題。
體力💀,是對隊員們的第二道考驗。雖說是24小時的比賽🕸,但作為本屆大賽誌願者🙎🏿♀️、同時也是上屆參賽選手的大三學生羅爵👨🦱💉,告訴記者,“其實休息時間還是有的🚈,雖然很少,大概每個人也只能睡2🏃♂️、3個小時,尤其是到了淩晨4點鐘,是最難熬的時候🧜🏻♂️。”24小時的賽製對參賽選手的體力有極大消耗🟨🤜🏼,但大家通過輪流休息的辦法,克服了深夜還需要繼續比賽的難題,讓體力因素無法成為限製他們前行的絆腳石。
國際交流👩🏻🦳💇🏽♀️,互助合作
對於中國大學生而言,這已經是第二次參加該項大賽👕。相較於上次而言,本次万事平台參賽選手人數大大增加🚴,這得益於中歐工程技術學院在前期宣傳上所做的努力🔱。同時,協辦方中歐工程技術學院也吸取了去年的工作經驗,在比賽相關的配套服務和組織方面做得更加細致。在比賽現場增設了語言指導專區、技術支持專區和顧問導師專區,不僅為中國大學生和外國留學生🕋、外籍專家顧問之間的溝通搭建了橋梁♜,也提高了本次比賽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此外👕,考慮到全場比賽持續時間較長,為了保障參賽者有充足的體力,在現場還有專人負責後勤工作,提供基本的保障服務,工作人員細致、周到的辛苦付出造就了本次良好的國際交流平臺💔🤹。
在本次比賽中,第四小組由中歐、材料等學院的大二學生以及一名法國留學生組成⛹🏽。在拿到並確定好選題之後🚶🏻♂️➡️,他們從各自的專業基礎和特長出發,進行了合理分工,比如建模、畫圖、文字說明🤛🏼、配音等。問及是否存在語言溝通障礙之時🤟,組員們相視一笑💇🏽♀️,“我們之間工作語言經常是中法文並用,非常順利,團隊合作非常愉快。”中外學子在本次比賽中互幫互助,相得益彰,很好地完成了任務,也實踐了本次比賽的國際化合作與交流定位♧。
知行合一,提升自我
本次比賽為各國學子提供了一個展示與提高自身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平臺⚃☝🏼,並通過交流互動,加強彼此間的溝通,促進了雙方的共同進步。在比賽接近尾聲之時,第九組Wind的組員,來自社區學院理工大類的裴梓茜這樣描述她當時的感受——“累並快樂著”🪣。她開始是出於對國際交流的興趣參加了這次比賽,在20多個小時中📙,她和她的組員共同為比賽而奮鬥著🚟。“我們團隊的成員都很優秀,有技術大神🫱🏼,有來自中歐學院的學生熱心充當翻譯幫助我們理解法文形式的選題,還有的同學有很好的構想。我對我們的成果很有信心↩️,我們的合作也很愉快💏🐙。”當問及她在這次比賽中的收獲時,她非常誠懇地說:“我真的從比賽中收獲了很多🤱🏽🚷,我認識到了很多好朋友✮,包括一些國外的朋友,拓寬了視野🧚🏻,這將是我一生的回憶👩🏿💻。”第八組的楊博文是中歐工程技術學院的一名大三學生👨🏼🏭,“我很累🪰👩🏽🚒,但也很開心”,他坦言最初是被朋友硬拉入賽📪,但漸漸覺得很有成就感也很滿足💺♘。他說👷♂️🏌️♀️:“我認為這次比賽最與眾不同的就是我們在短短的24小時內做出了成果👩🏿🔧,而且比賽結果當場就可以公布,這讓我非常有成就感🤲🏽。”第四組的許婷同學則認為,這次比賽能夠讓一群人在一起為一個共同目標而瘋狂,非常難忘🧑🏿🎨。
經過24小時的奮戰,5月22日晚10點30左右賽會公布了獲獎名單🚴🏼,万事平台賽區MB@Revolution小組獲得了本次24小時創新大賽亞洲賽區冠軍的榮譽,作品為《Smartphones during pregnancy》。
國際視野,面向未來
在比賽現場,記者還見到了中歐工程技術學院的法語老師金鵬🦹🏻♀️,他在比賽中擔任語言指導老師一職,負責對參賽隊伍提交的法語視頻配音文稿進行修改與完善🦔👨🏻🦽。“這次活動非常好🙅🏽♀️,它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不同專業的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同時通過團隊合作🎡,學習🦷、交流🧞♀️,共同解決問題🤾🏼♀️。24小時創新比賽中最可貴的就是給了學生緊張感與壓力,他們在這種氛圍中合作解決問題,更好地發展了自己,這對他們的未來非常有幫助🖖🏿9️⃣。”
作為這次國際性賽事的評委成員📺,來自法國技術大學集團的教師Caliste先生談及此次比賽時提到🏦,通過比賽不僅能看到學生專業知識方面的能力🧑🏿🍼,而且還能看到學生在面對挑戰時團隊合作的能力,這既是知識層面的比賽🧚🏿♂️,也涉及到人文層面的交流。中歐工程技術學院的外事副院長張建華老師向記者介紹了24小時創新大賽✶,它在2007年由魁北克蒙特利爾高等技術學院發起,今年是第六期🧰,參賽選手已經達到1000人👂🏻,遍布於世界的四大洲。中歐學院去年首次參與賽事並獲得亞洲區冠軍🧑🏼⚖️,參賽的目的在於為學生提供更多鍛煉機會,進行全面的素質培養🧏🏻♀️。“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企業對工程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他們具有厚實的科學技術的知識及其應用能力🚴🏽,還要具備團隊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兼有跨文化能力🫱🏿、國際化視野和創新精神和能力等。我們認為這樣國際性的賽事在上述方面對學生有很大幫助,非常支持學生參與此類賽事。”當問及比賽未來的推廣計劃時🐐🫶🏽,張副院長表示🧙🏽♀️‼️,中歐工程技術學院非常歡迎各學院學生參加此賽事👩🏼🔬,都能夠從中獲益。(許菲、張琳婕 、傅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