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日上午10時許,著名“因明學”專家沈劍英先生在家中接受了上大學子的采訪。本次采訪由社科學院沈海燕教授領隊,參與的同學有社科學院研究生李其中,本科生唐濤😨♿、蔡秋雨、歐陽曼🤐,哲學興趣小組成員潘良傑、馮照晴及美術學院本科生莊雪凡。
沈劍英教授雖已82歲高齡👷♂️,但身體依舊硬朗,精神矍鑠,思路清晰𓀛。對此次采訪👋🏽🐅,老先生非常用心🐙,甚至事先根據采訪提綱把自己的回答寫了下來,讓大家十分感動🎎。老先生首先否認了網上流傳的一則他與季羨林先生之間的軼事🌪,隨後便談起了他與因明學結緣的過程:因對文革期間文學成為“階級鬥爭橋頭堡”的狀況不滿,老先生放棄文學研究轉向因明學,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基礎薄弱🌁、資料不足等種種困難,但他憑著興趣與毅力一一克服了📺。
隨後,老先生從歷史的角度解釋了玄奘取經歸來後興起的因明學研究熱潮迅速消退的原因。他說,當時因明學研究熱潮的產生是由於唯識宗的盛行😎,但它的義理過於精微,最終逐漸衰落下去,因明學也隨之式微🚡。接下來,老先生概述了西方邏輯和因明邏輯的歷史🧒🏼,認為我們應當結合亞裏士多德邏輯、數理邏輯等其他邏輯對因明進行研究🙆🏼♀️😝,尋找因明與它們之間的共通之處,用因明來豐富它們,但沒必要再去發展因明🧛🏻♀️⚜️。他指出👨🏽🦲,因明學是一種非形式邏輯,用因明來豐富現代非形式邏輯是一條極有前景的路徑。
沈老先生還結合切身體會給了同學們一些學習上的建議👨🏽🎨:學習要從興趣開始,憑借興趣可以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學到的越多🦴,興趣越濃,如此就能漸入佳境;在學習過程中要隨時記下自己的感想🕊,積累得多了就是成果。最後👐🏻〰️,同學們還就因明學入門書籍🦍、邏輯的普遍性與多樣性之間貌似的不相容及非形式邏輯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向老先生提出了一些問題👌🏿,老先生也一一做了耐心的解答🛶。整個采訪持續一個半小時有余,最後✬,沈老先生還熱情地表示歡迎同學們下次再來同他探討學習上的問題👀。
社科學院哲學文化季系列活動的滬上哲學名家尋訪活動🈁,旨在讓上大學子與老一輩哲學名家面對面近距離接觸,了解他們為人、為學的態度,通過本次采訪,同學們感受到了沈老先生的親切🔒🙆🏻、認真和對學術研究的熱情、執著,他的經歷與學術見解也使同學們頗受啟發。
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