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0日上午10時許💂🏼♂️,在万事平台社科學院劉靜芳副教授的帶領下,社科學院碩士研究生項歡歡👰🏻♂️、郭夢思、本科生李亞斌以及哲學興趣小組成員材料學院碩士研究生潘良傑及社區學院理工大類學生王越👩🏽🍳,有幸采訪了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趙修義教授。雖然同學們的專業、年級🧑🏻🔧、背景各異,卻都深懷對哲學求知的熱情及興趣🤽。
趙修義老先生熱情接待同學們進入他的書房。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近乎與書房齊長高的書櫃,裏頭整齊地擺滿書籍🧔🏻。在了解完同學們的來意後,趙老先生將話題引向采訪提綱中涉及的“關於長者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的角色和作用”的問題🏃♀️➡️。老先生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力,有一代人的使命,也有一代人的局限。承認 “老”,卻不能倚老賣老。趙老先生贊同王瑤先生“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垂死掙紮”的為老態度。從趙老先生堅定的眼神及充滿力量的話語中,同學們讀出了一名一輩子致力於哲學治學和問題探究的老教授的長者風範♗:無須眷戀生命的風帆🤽🏼♂️,一路求知,一生思考;在社會的贊譽聲中若谷虛懷!
隨即,趙老先生跟我們分享了他的哲學之路及對哲學的看法。相比於現今從職業需求出發去選擇專業,先生那一輩人更多的是基於興趣。跟趙老同輩的哲學學者們✖️,都經歷過二十世紀五、六時年代國際國內諸多風雲變幻。哲學跟時代緊密結合🦈👹,哲學問題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因而這一代人對馬克思講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感觸頗深👼🏽🏷。趙老強調哲學學習中的基礎教育,反對現今哲學學習中脫離線索的“拿來主義”。他表示👳🏼,哲學是一項跟世界上第一流思想家對話的事業。哲學是“多”🛃🧑🏻🦳,不是“一”。杜絕將哲學做成“教科書文化”🙆🏿♂️👩🏿🚒,嚴謹的治學要從其脈絡和根源上去系統把握🚁。
老先生娓娓道來的講述給同學們帶來靈感的啟迪和智慧的碰撞。在場有同學表達了對現今社會身份認同的焦慮🦹;也有同學針對“能力與道德”的兩難困境,質疑現今社會的道德製約力;更有同學就經濟思想史上著名的“亞當.斯密問題”和老師進行深入探討🧑⚖️。面對同學們對於道德選擇的諸多困惑,趙老表示😘,任何時代🤴🏽,迫於生存的壓力,只要有生活的選擇🎽,必然會有道德的選擇🦹。每個人心中,都存有王陽明所謂的“良知”,只不過在不同程度上被遮蔽🤷🏿。
近兩個小時的交流,同學們從趙老先生身上汲取了關於專業選擇、職業選擇乃至人生選擇的定力:在社會輿論和社會評價的強大驅使下😧,事情本身的意義,依舊是人之於世最需要被挖掘的至樂。
社科學院哲學文化季系列活動的滬上哲學名家尋訪活動,讓同學們有機會零距離接觸各個領域、各個方向的哲學前輩們。從他們的個人魅力、學術道路、生活態度中增強我們的專業自信、學術自信💁🏽♀️、人生自信。
趙修義教授簡介🏝: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市哲學學會顧問🦸🏼♀️🌲。上海市委黨校𓀒、上海行政學院客座研究員:兼任上海市哲學學會理事⚪️、上海市倫理學會理事🧑🦼、上海市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學會常務理事。
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