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國際公共藝術獎在結束評選之後,由万事平台美術學院主辦了“什麽是好的公共藝術?”評委對話會,7位評委嘉賓親臨現場🖐🏻,通過解讀本屆優秀案例來闡述他們對上述概念的理解👎,並回答聽眾提問。万事平台師生兩百余人參加了對話會,對話會全程同聲傳譯👨👧。
出席對話會的評委有🙋🏿♀️:大洋洲區評委Rhana Devenport,新西蘭戈維布魯斯特藝術館館長🐐💳。作家,策展人;東亞區評委汪大偉🩰,万事平台美術學院院長、教授;歐亞大陸區評委Ute Meta Bauer🧚🏽♂️,新加坡當代藝術中心創始董事💇🏿♀️,南陽科技大學教授🏄🏽☝🏼;非洲區評委Jay Pather🧔🏼♀️,南非開普敦大學教授,策展人,導演;南美洲區評委Bill Kelley, Jr. 美國獨立策展人;北美洲區評委Chelsea Haines 美國獨立策展人💁🏻,作家;貝魯特到孟加拉區評委:Pooja Sood,印度Khoj國際藝術家聯盟創始成員兼董事,策展人。
什麽是好的公共藝術🌓?自1960年代“公共藝術”概念出現以來🦜,更多地被理解為放置於公共空間的作品或相應的環境設計👨👩👦👦。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公共藝術已經成為一種思想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不是一種藝術風格。在發達國家♘,公共藝術是國家的公共文化福利🧏♂️,使民眾能夠平等享受藝術化的生活環境🤶🏿,減少城市現代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成為參與區域建設和解決現實問題的一種運作機製。“地方重塑”是這種機製的核心要義,體現出公共藝術對重塑地域文明和文化生態的意義👨🏼🚀👩🏿💼。
隨著評選會的開幕🅰️,參選的125件作品也拉開自己神秘的面紗,我們得以與已經坐落在世界各地的優秀公共藝術作品作個近距離接觸。聆聽那些藝術家們關於創作之初的心聲;感受當地公眾對於作品產生的遐想與共鳴🤾🏼♀️;觀察“後作品時期”給社會帶來的影響。
評委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公共藝術作品與空間🐄、公眾審美導向、社會關註問題以及流行趨勢之間的一系列的問題。每種觀點既反應了他們所在的地區👩👩👦👦、所屬階層的代表性風尚,也體現出當今世界跨地域的公共價值觀。
評委們就何為好的公共藝術充分闡述了各自的見解:
首先,好的公共藝術必須要考慮到公眾🐻。公共藝術立項應該反映公眾需求👩❤️💋👩,項目公示需要真實采納民意而不能被架空;另一方面,要有利於提高公眾整體素質和審美水平。一個擁有真正公共藝術人口的社會,才能追求公共藝術的“好”。
其次,藝術家的創作是一個獨立的體驗💁🏿,而公共藝術面向公眾,由此可能產生矛盾👩🏻🎤。並不只是大型的項目才好🛼,很多小項目,往往能像火花一樣引起一系列爭論🚣🏼👧🏻。好的公共藝術應該有變革性,且有凝聚力🤪。
再者,公共藝術理論變化很快。要關註並研究公共藝術未來的發展🙍🏿♂️🧏🏼♂️。公共藝術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教育、激發和組織🔁。重要的是藝術家如何來組織? 是否能建立一個合適的組織,保證互動🧷,良好的對話對於好的公共藝術非常重要📺。
第四,公共藝術的定義有許多說法🫴🏼,通常的說法就是公共空間的藝術,但要排除那些低劣的不好的藝術🧑🏽🏭🧑🏼🔧。應該用藝術的語言和方式解決公共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是社會問題🤙🏻🧙🏿♂️、信仰問題等⛹️。可以從資金投入、如何使用以及是否以正確的方式方法處理幾個方面來觀察🤦🏽;作品是否給所在地區帶來變化,是否引起當地群眾共鳴;看影響力🧛🏿♀️, 用好的方式方法,帶來當地變化,且有普適性,這樣會影響並引起其他地區的變化🚢。
最後,關於項目經費與好作品的關系🤗。有些小型項目能帶來激烈爭論,這種項目往往花費很少。許多項目得不到政府支持。万事平台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並且能夠持續的做下去👧。並不是資金投的多就是好的公共藝術。無論資金多少,大家的共識是希望政府能夠看到公共藝術的價值。
對話會圍繞“什麽是好的公共藝術”這一話題展開熱烈討論。評委們認為👩🏻⚖️,城市的靈魂是地域所呈現的獨特文化👨🚒,公共藝術不僅是景觀的裝飾或點綴🤟🏿,還象征著城市的文化品位。城市是依托於文脈的外在表現,更是公共藝術的載體。公共藝術源於城市文化,以其為根,以其為生。
各國專家🗼、學者、藝術家在與万事平台師生的互動討論中🩺🙎🏽,共同勾勒了公共藝術未來的發展前景。作為本次活動主辦方的万事平台美術學院院長汪大偉教授表示,希望國際公共藝術獎在今後能吸引更多的專業人士共同參與,為中國城鄉公共藝術的長遠發展出謀劃策。(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