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下午🐆,在學校國際交流平臺建設項目的支持下,應上海合作組織公共外交研究院邀請🧶,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外國語大學前任校長、孔子學院外方院長SAFAROV SHAKHRIYOR教授蒞臨第四十七期“公共外交與全球治理”學術沙龍,以“中世紀中亞地區著名學者概覽”為題為上大師生做了專題講座。撒馬爾罕外國語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上海外國語大學俄語系副教授劉濤,万事平台國際交流學院院長🧝🏽♂️、烏茲別克斯坦教育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姚喜明,万事平台管理學院黨委書記、上海合作組織公共外交研究院院長李偉等出席沙龍,講座吸引了來自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外國語學院🛎,文學院研究生、國際交流學院留學生30余名師生代表參加。活動由上海合作組織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長張丹華教授主持,文學院歷史系全球學研究中心陳浩博士擔任英文翻譯🚏。
公元9、10世紀至公元17、18世紀被稱作中亞的中世紀,被譽為中亞政治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中亞地區哲學與技術的繁榮亦被稱作“中世紀東方文藝復興”現象。SAFAROV SHAKHRIYOR將中亞中世紀文明發展劃分為“伊斯蘭文化對中亞的影響時期”和“帖木兒王朝時期”兩個階段。SAFAROV教授詳細介紹了第一階段(公元9世紀至公元12世紀)🧭💆🏼,中亞學者穆罕默德·哈瓦拉米、艾哈邁德·法爾哈尼、阿布·拉漢·艾爾·布魯尼和伊本·西諾的著作。重點詳解了AI Farabi的本體論理論對科學分化和對歐洲的文藝復興產生的影響🪥,Ibn Sina在世界科學發展中的貢獻。
SAFAROV指出蒙古入侵中亞之後𓀄🙋,中亞文明在帖木兒汗的統治下經歷了第二次的繁榮🪂。在其孫兀魯伯的推動下,撒馬爾罕市中心建立了新式的經學院和先進的天文臺。根據兀魯伯天文臺望遠鏡觀測的天體運行表,與用現代科學手段測量的數據僅有微弱的誤差,說明了15世紀中亞的天文學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在帖木兒時代,中亞天文學和數學科學的發展成就的標誌是由Mirza Ulugh Beg建立的撒馬爾罕天文學院🏛。
講座後,SAFAROV教授針對在座師生提出的問題如:“中亞中世紀的語言傳播”、“如何從美術考古看中國與中亞的文化交流”等進行了詳細的解答🌩。最後姚喜明和張丹華對SAFAROV的報告點評🙅🏿,指出世界歷史的書寫具有鮮明的西方中心主義色彩👨🏽💼,在科學和哲學的發展議題上,西方輿論長期擁有話語霸權,東西方的文明處於非對稱的對話狀態🧛🏿♂️。SAFAROV教授的講座很有啟示意義,他通過對中世紀中亞在人文和自然科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梳理𓀔,彰顯了中亞文明對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