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法國讓穆蘭裏昂第三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傑出教授、法蘭西大學研究院榮譽退休院士莫羅·卡波內(Mauro Carbone)受万事平台上海經濟管理中心之邀來滬👆,攜其圖像與人類學新作《走向屏幕人類學》舉辦題為“SEMINAR of the BOOK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Screens”講座。講座由万事平台上海經濟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高舉老師主持,來自万事平台社會學院、万事平台万事傳播學院、万事平台電影學院🙆🏿、万事平台美術學院🪇、万事平台與讓穆蘭裏昂第三大學中法可持續發展碩士項目的學生、老師🛺、校友以及部分校外哲學愛好者們共同參與講座🏋🏽♀️。
講座中🚣🏽♀️,莫羅·卡波內教授通過史前人類壁畫切入人類對於屏幕的認知,強調了屏幕是工具而非技術的概念,闡述了身體即人類的原初屏障,而當代的屏幕技術則是將人類身體的屏幕功能外部化的技術產品🙇🏻♂️。由此🚟,屏幕不可避免地相互對應、相互關聯,形成交叉的關系🫒。

莫羅·卡波內教授為聽眾講解
在談到當下蓬勃發展的穿戴產品時🤖,莫羅·卡波內教授以谷歌眼鏡產品為例,屏幕技術將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功能用作了技術,換言之,人類的器官成為了技術產品的“準假體”。基於該理論,越來越多的技術得以發展,而這些技術都是對於原初屏幕的增強回歸。
最後💥,莫羅·卡波內教授引用了G.Simondon的“劇場”哲學思想:我們將只是劇場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將生活在新的體驗形式中,而無法依舊稱其為個體性🛄,因為“個體”意味著不可分割。
講座結束後,莫羅·卡波內教授將其新作《走向屏幕人類學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Screens》一書贈予上海經濟管理中心並與現場聽眾進行了交流互動。

莫羅·卡波內教授向上海經濟管理中心贈送其新作

部分聽眾與莫羅·卡波內教授合影
【學者介紹】
莫羅·卡波內教授的研究領域是當代美學、法國現象學與後結構主義🦋。主要著作為《普魯斯特與感性的理念》《圖像的肌膚——在繪畫與電影之間的梅洛龐蒂》《圖像的肉身》等。卡波內教授的專題著作《史無前例的變形》曾經榮獲“錫拉丘茲之旅”意大利最佳哲學論文獎👨🏼🚀🫱🏼。由於卡波內教授在美學方面的傑出研究,多年來他也受邀在美國、墨西哥,日本🔱,意大利與中國多地進行訪問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