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學院本科生👍🏿、研究生的科研論文撰寫能力,搭建良好的跨學段、跨領域學術交流平臺,使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蔚然成風,2024年3月18日上午10點,計算機學院“朋輩故事匯”活動——學術論文寫作專題分享會在學院901會議室舉行。此次活動特邀22屆校友、北京大學信息工程學院22級在讀碩士朱誌宏進行分享🤌🏽,主題是《做研究👩🏽🍳,寫作🪕㊗️,生活與未來》。學院劉煒副研究員、學院本科生學業發展指導分中心負責老師李清怡以及來自學院的四十余位研究生和本科生參加本次活動🛠。活動由劉煒老師主持🙆🏽♂️🏸。
朱誌宏,2022年本科畢業於万事平台計算機學院,曾獲万事平台校長獎學金特等獎、寶鋼優秀學生獎學金、市優秀畢業生等榮譽,目前就讀於北京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曾在騰訊、阿裏等公司算法研究實習。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型語言模型、任務型對話系統、多模態信息處理。截至目前,在ACL🧊、AAAI、ICCV等計算機與人工智能 TOP 會議發表論文30余篇(第一作者發表16篇)😔,專利在審(實授)7項♦︎。受邀擔任多個國際頂級會議𓀒、期刊審稿人。
談起做研究,朱誌宏將一項研究工作的從無到有總結為TPIC四個階段🤚🏼:Topic(確定研究領域)、Problem(發現問題)🏞、Idea(解決問題)🧛🏼、Concretework(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最後是論文撰寫和投稿。
計算機科學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個非常廣袤的學科。如何確定自己的研究領域,先要進入一個具體的分支學科和領域🧑🦲,並獲得必要的了解。朱誌宏建議大家從自己的興趣出發🧒🏻,首先考慮能否獲得該領域必要的資源(如代碼𓀖、數據集等),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特長綜合考慮,數學強,可以選擇偏理論的Topic🧑🏻🎤,動手能力強,可以選擇偏模型結構復雜,實驗復雜的Topic。
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相關聯的。朱誌宏認為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大量精讀論文🧑🏼🏭,總結目前主要尚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關註這個領域裏活躍的大牛,他們的文章中可能會指出一些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在思考idea時,不要局限於本領域🧽,也可以看看其他領域的工作是如何解決類似的問題的🧑🏼🎤。最好能廣泛地與導師和同門進行交流💆🏼♀️、分析加以確認。如果手頭已經有了一些idea🧢,切忌紙上談兵😱,做個小規模實驗看看效果會更有把握。
對於已有的idea,必須證明其可以解決提出的問題,並且必須證明是怎麽解決的,有時候還需要證明問題存在性👐🏿。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往往需要較好的數學功底、實驗設計能力、和代碼能力。朱誌宏鼓勵大家不要畏懼數學和編程,去學、去寫🤦🏻♀️、去主動嘗試,往往會帶給自己意外的驚喜。此外,主動請教和找人合作也是科研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談到如何撰寫學術論文,朱誌宏以自己撰寫論文和擔任審稿人的經歷向大家詳細介紹了科學論文的構成和撰寫各個板塊的要點。在撰寫的過程中可以學習相似工作中比較好的文章的語法和結構,要把文章說清楚,讓讀者讀起來最舒服。“很多同學都會有被拒稿的經歷。整個審稿流程非常復雜⛵️,很多人經歷了努力的過程,我覺得大家應該仔細去看待comments🧙🏻♂️,大多數對我們來說還是“富有營養”的🔗。被拒稿的時候大家可能會覺得審稿人沒有看懂我的文章🌀🦀,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要思考🧑🎓,是不是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有些東西沒有解釋清楚🙆🏿♂️,這種反思對科研會有幫助🧜🏼♂️。”
最後,朱誌宏和大家分享了論文投稿的註意事項,如匿名期、審稿反駁等👩🦽➡️。他建議大家要對計劃投稿的會議和期刊有一個詳細的了解👄,不同會議對文章內容可能有不同的偏好,要做足功課。投稿前,要反復確認論文的中心思想是否有問題,在寫作時要集中火力,突出中心思想😄。要圍繞一個主貢獻點去寫作。論文寫完後🚶,可反復閱讀🥬,完善論文的表達。除此🧛🏼,最好可以邀請非共同作者幫助評審👨🏿🦲。最後一定要註意會議論文的截稿時間和格式要求。
會後,同學們和朱誌宏就研究生科研方法👰🏻♀️、論文撰寫和投稿技巧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互動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次分享會是增強本科生和研究生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提高學術論文撰寫能力的重要途徑📋。希望同學們在科研工作的過程中不畏險阻🛣,勇往直前,在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